丗简豞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193章 围困扬州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淮南战场。

凤阳城的侯荆连夜出城,一路向东南方向的扬州而去。凤阳至扬州全程二百四十公里,天亮时,连夜行军了四十公里的侯荆军,就被华夏的侦察兵发现,侦察兵并没有对侯荆的军队采取任何行动,而是在其一定的安全距离外注视着他们。

侯荆也发现了华夏的侦察兵,他们往往两人一组,每人一匹战马。一人放哨,一人观察、记录敌情,两人身上均带有步枪、刺刀、震天雷等武器,装备基本上与步兵一致,但是多了一个望远镜。

侯荆也没派人赶走华夏的侦察兵,他们侦察他们的,自己走自己的路。不过淮河南岸华夏的侦察兵无处不在,也侧面印证了华夏军队对长江北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境地,自己一方的任何行动都在对方的掌握之中,这长江北根本就守不住。

侯荆看着行军了一夜,疲惫的部下,让部下停下休息,伙夫开始做早餐,就这样在华夏侦察兵的眼皮子底下,毫无防备的吃起早餐来。

随着凤阳城变为空城,第三军天亮后立刻渡过淮河,在凤阳城百姓的夹道欢迎中,第三军进驻凤阳城,凤阳被天雄军占据四年后,再次被收复。

此时满贵的骑兵第二军也在渡过淮河,满贵的目标是长江北岸的安庆,到时候由李弘的第二十军配合发动对安庆的战役。徐象盛的第六军开始由随州向荆州移动。熊飞白的第七军通过一日的休整,开始由淮安城、盐城向扬州移动。

到正月二十六日,侯荆的八万兵马到扬州后,侯荆就一直诱导史长宪放弃扬州,全部兵马渡过长江,以长江为防线,隔江而治。

但是宋王侯荆的提议被史长宪严厉拒绝,于是侯荆命令自己的弟弟淮安侯侯楚在运河及长江边收拢船只,一面又派徐国公方杰将部下聚集在城南门,一但形势不妙,大军立刻打开南门出城,乘坐船只渡过长江,到江南去。

正月二十七日,扬州城东面发现了华夏第七军先头部队的身影。侯荆立刻让部下展开行动,由方杰控制南门,八万天雄军出扬州南门,纷纷乘坐提前收集的船只向长江南而去。

侯荆的这八万天雄军是地地道道的荆楚人,大家从小在长江边长大,驾驶舟船是与生俱来的本领。

史长宪和亲信副将刘兆季、从淮安城投奔来的副将何刚,在城墙上看着侯荆的八万大军远去,并没有挽留和制止。副将刘兆季是史长宪的亲信,他问道:

“尚书,为什么要放走侯荆的八万人,我们只有六万人,守扬州城兵力恐不够用。”

史长宪摸了摸胡须,说道:

“双方不一心,纵有十四万兵马又能如何,现在侯荆的部下已经没有了与华夏交战的胆量,留下只有空耗粮草。再说侯荆一心想跑,他名义上又不归我节制,留下恐生祸端。”

刘副将接着说道:

“臣觉得将侯荆留在江北要稳当,如果他到了江南,其兵强马壮,恐对社稷不利?”

史长宪想了想道:

“我立刻修书一封,让陛下加强对侯荆部的监管。我们江南有三十万兵马,但愿侯荆他不敢乱来。”

此时,华夏第七军先头部队正在扬州城东门外构筑工事,史长宪已经提前让周边的驻军全部进入扬州城。

刘副将看到华夏军队的动向后,献计道:

“华夏军队现在只有先头部队,我们是否可以出城一战,击溃其先头部队,战事将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。”

史长宪道:

“不可轻率出击,华夏军队看似松懈,实则防守严密,我们应保持守军士气,坚守扬州城,等待机会即可。”

史长宪传信至金陵请求支援,唐国朝廷中央军有水师和京营,合计水陆十八万士兵,元帅为蒋穆,为了金陵的安危,大家均得到不得增援江北的命令,于是都在长江边观望扬州胜败。

唐国朝廷本来不允许侯荆过江,但是在侯荆的强硬之下,最后将侯荆的八万人安排在了金陵东侧的镇江城。

此时,扬州城危急,史长宪召唤自己胞弟史长威安排后事,二人相持哭泣。史长宪表明以死报国的决心,史长威表示要与史长宪同生共死。

但史长宪却劝说:“我为唐朝死去,你应该活着帮助我们的家人、族人。母亲年事已高,你要为继承家业照顾母亲,你嫂嫂和我的孩儿就拜托你了。我不负唐朝,你也不要负为兄!”

史长威回答说:“弟不敢辜负兄长,但我们为什么不渡过江去,保全性命呢?”

史长宪解释道:

“我是唐国兵部尚书,别人跑可以,如果连我也跑,我史家将无脸在江南立足,陛下也不会容我们史家。我死不足惜,保全我们史家才是重中之重。”

一旁的刘副将也向史长威说道:“尚书不能顾及自己的亲人,而你作为尚书胞弟不听从尚书的遗言,这是对尚书的辜负。”史长威听此,跪拜而接受遗令。

史长威道: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